由著名经济学家陈吉元先生和他的两个博士生彭建强研究员、周文斌副研究员共同写作的《21世纪中国农业与农村经济》一书,最近作为河南人民出版社“21世纪中国经济问题研究书系”之一出版了。
众所周知,农业、农村、农民问题是中国现代化的关键问题,没有“三农”的现代化,就没有中国的全面现代化。12.5亿人口中9亿多为农民,涉及“三农”的问题纷繁复杂。面对令人眼花缭乱的问题、处在特殊的历史时刻,不少学者由于一种强烈的责任心而感到焦躁不安,他们的作品中透出锐气、虎虎生气。而我读这本《21世纪中国农业与农村经济》却分明感到作者冷静地、甚至是慢条斯理地择捡了15个问题分章论述。
该书论及所有制结构、家庭承包经营体制、流通体制、农业结构、农业产业化、农业科技革命、乡镇企业、农民收入与消费、农村市场、扶贫攻坚、农村社会保障、人力资源开发、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、农村城镇化、农村可持续发展。这些问题有些是现实的矛盾和难题,有些是深层与长远的重大问题。作为一本书的构架,研究21世纪的“三农”问题,必须精心构思,“抓大放小”,从论及的现存问题可以看出本书作者择取的都是重大问题,可谓平静地讨论着大问题。
以第12章“农村人力资源开发”为例来粗略看看。首先指出目前发达国家80%的农业收益来源于先进的科技,而最重要的是他们有一批掌握农业新科技的人,被先进的农业科技“排挤”出的人素质较高,能适应别的就业要求。而在中国农村的真正发展必须靠基础教育、职业教育。作者指出“中国目前文盲、半文盲大约有1.5亿—1.6亿”(当然主要在农村),“如果全国每年平均新增文盲控制在100万人以内,到2010年不再产生新的文盲,每年平均扫盲人数不低于80年代扫盲水平,预计到2020年中国农村将基本扫除文盲和半文盲。”令人吃惊的是,为什么一直扫盲,文盲每年还在增加100万呢?该书作者认为主要是普及九年义务教育(在许多农村其实是8年,小学5年,初中3年)不扎实,老文盲未脱盲,新的又增加。他们提出了“实施多层次教育、重点开发农村人力资源”的主张和具体的政策内容。
全书的着力点是研究21世纪的“三农”问题,而这属于预测性研究,弄不好会变成“算卦”。而作者没有为了制造轰动效应,去做根据不充分的预测。他们一是说理从历史事实中来,二是持论理性地站在现实的基点上。
对历史事实的简要勾勒虽然仅从20年前的改革开放开始,但那正是现存许多“三农”问题的源头。因为说理透彻,让人感到仿佛从历史的长河中缓缓流来;平静的结论往往就是大理论。从中我似乎明白了“静水流涤”的说法。
对未来的研究预测,最科学的根据是现实和合乎逻辑的现实变化。比如对于扶贫问题的研究,作者赞成政府正在实施的“八七扶贫攻坚计划”,但他们的研究表明,21世纪解决相对贫困的主要办法是依靠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,而这一制度在许多地方还未起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