English

新世纪的“三农”问题

2000-06-07 来源:中华读书报 □张素秋 我有话说

由著名经济学家陈吉元先生和他的两个博士生彭建强研究员、周文斌副研究员共同写作的《21世纪中国农业与农村经济》一书,最近作为河南人民出版社“21世纪中国经济问题研究书系”之一出版了。

众所周知,农业、农村、农民问题是中国现代化的关键问题,没有“三农”的现代化,就没有中国的全面现代化。12.5亿人口中9亿多为农民,涉及“三农”的问题纷繁复杂。面对令人眼花缭乱的问题、处在特殊的历史时刻,不少学者由于一种强烈的责任心而感到焦躁不安,他们的作品中透出锐气、虎虎生气。而我读这本《21世纪中国农业与农村经济》却分明感到作者冷静地、甚至是慢条斯理地择捡了15个问题分章论述。

该书论及所有制结构、家庭承包经营体制、流通体制、农业结构、农业产业化、农业科技革命、乡镇企业、农民收入与消费、农村市场、扶贫攻坚、农村社会保障、人力资源开发、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、农村城镇化、农村可持续发展。这些问题有些是现实的矛盾和难题,有些是深层与长远的重大问题。作为一本书的构架,研究21世纪的“三农”问题,必须精心构思,“抓大放小”,从论及的现存问题可以看出本书作者择取的都是重大问题,可谓平静地讨论着大问题。

以第12章“农村人力资源开发”为例来粗略看看。首先指出目前发达国家80%的农业收益来源于先进的科技,而最重要的是他们有一批掌握农业新科技的人,被先进的农业科技“排挤”出的人素质较高,能适应别的就业要求。而在中国农村的真正发展必须靠基础教育、职业教育。作者指出“中国目前文盲、半文盲大约有1.5亿—1.6亿”(当然主要在农村),“如果全国每年平均新增文盲控制在100万人以内,到2010年不再产生新的文盲,每年平均扫盲人数不低于80年代扫盲水平,预计到2020年中国农村将基本扫除文盲和半文盲。”令人吃惊的是,为什么一直扫盲,文盲每年还在增加100万呢?该书作者认为主要是普及九年义务教育(在许多农村其实是8年,小学5年,初中3年)不扎实,老文盲未脱盲,新的又增加。他们提出了“实施多层次教育、重点开发农村人力资源”的主张和具体的政策内容。

全书的着力点是研究21世纪的“三农”问题,而这属于预测性研究,弄不好会变成“算卦”。而作者没有为了制造轰动效应,去做根据不充分的预测。他们一是说理从历史事实中来,二是持论理性地站在现实的基点上。

对历史事实的简要勾勒虽然仅从20年前的改革开放开始,但那正是现存许多“三农”问题的源头。因为说理透彻,让人感到仿佛从历史的长河中缓缓流来;平静的结论往往就是大理论。从中我似乎明白了“静水流涤”的说法。

对未来的研究预测,最科学的根据是现实和合乎逻辑的现实变化。比如对于扶贫问题的研究,作者赞成政府正在实施的“八七扶贫攻坚计划”,但他们的研究表明,21世纪解决相对贫困的主要办法是依靠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,而这一制度在许多地方还未起步。

  •   平山的故事,为观众带来了一些深刻的启示:生命的意义从不在功名利禄的堆砌,也不在波澜壮阔的经历,而在用心感受每个日常瞬间的美好;人生未必需要轰轰烈烈,于平凡之中,照样能寻得属于自己的幸福与诗意。【详细】

      《英歌》在尝试拓宽民俗舞剧的边界,进行深度的传统当代表达,这种勇气是值得肯定的。它可能引发热议,留下强烈的视觉印象,商业上取得成功,但其对母题的开掘深度和文化元素的融合程度,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。【详细】

  •   作为历经千百年积淀且传承至今的民族美德,孝亲敬老是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突出优势,也是将人口老龄化世纪挑战转化为新发展机遇的有利条件。【详细】

      2023年10月,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正式提出并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,在新时代新征程上高举起我们党的文化旗帜。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,在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指导下,中央党校(国家行政学院)与光明网联合推出“理响中国·文化旗帜”(党校公开课第十四季)专题视频。【详细】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